在开发更有效、更持久的疫苗竞赛中,科学家们正探索日益复杂的分子策略。这一领域最具前景的前沿方向之一,是利用非天然氨基酸(UAAs)——一类超越自然界标准20种氨基酸的工程化蛋白质构建模块。通过利用非天然氨基酸的独特化学特性,研究人员如今正设计出下一代疫苗,其稳定性更优、免疫原性更强,甚至具备内置佐剂特性。
在本系列“超越20种天然氨基酸”的第三篇博文中,我们将探讨非天然氨基酸如何优化抗原设计,并突破疫苗开发的边界。若想了解非天然氨基酸的基础原理及其在研究中的潜力,可阅读我们此前的博客。
非天然氨基酸:解锁疫苗潜力的关键
传统疫苗通过训练免疫系统识别并响应特定抗原(通常是已知病原体的一种蛋白质)发挥作用。然而,许多抗原本身不稳定或免疫原性较弱。非天然氨基酸提供了一系列工具,可克服这些限制:
◇ 稳定抗原以改善免疫识别
疫苗设计的关键挑战之一,是让抗原以模拟其在活病原体上结构的形式保持稳定。通过将非天然氨基酸策略性插入蛋白质,可增强其稳定性,或将其锁定为最易被免疫系统识别的构象。
◇ 改善抗原向免疫细胞的呈递
非天然氨基酸还可用于微调抗原被免疫系统加工和呈递的方式。通过引入特定的化学“手柄”,研究人员可促进抗原被抗原呈递细胞(APCs)的最佳摄取,从而增强T细胞激活及整体适应性免疫应答。
◇ 设计自佐剂疫苗
非天然氨基酸最令人兴奋的应用之一,是构建自佐剂疫苗结构。通常,疫苗需要佐剂(一种增强对特定抗原免疫应答的物质)。而非天然氨基酸可直接将免疫刺激基序引入抗原结构,从而无需额外添加佐剂。
为深入探讨,我们将结合具体案例,分析非天然氨基酸在疫苗配方中的研究与应用。
提升肿瘤相关抗原的稳定性与免疫原性
糖蛋白Mucin-1(MUC1)是一种肿瘤相关抗原。据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称,它应成为癌症疫苗开发中的优先抗原。在癌细胞中,“糖基化的MUC1残基会表现出改变的O-聚糖谱型”(Gibadulin, 2025),癌症患者会产生抗MUC1抗体。
多项使用肿瘤相关MUC1的疫苗候选物临床试验均未成功,原因如下:
· MUC1糖肽是自身抗原,因此仅能引发较弱的免疫应答;
· MUC1含有L-α-氨基酸残基,易被生物流体中的蛋白酶降解,从而降低其生物利用度。
通过生成含β-氨基酸、类肽、低聚脲、D-α-氨基酸和硫代酰胺等非天然氨基酸的人工抗原,是提升免疫原性并增强抗蛋白水解能力的可行方案。
图1:癌症疫苗中使用含β取代的MUC1抗原的基本示意图。
Gibadulin团队合成了“含单次或多次α-β取代的MUC1糖肽”,并测试其与鼠抗MUC1抗体SM3的结合能力。能与SM3强结合的抗原被固定于金纳米颗粒(AuNPs)上,作为疫苗候选物进行测试。研究发现,多次α-β取代增强了糖肽的抗蛋白水解稳定性,且AuNPs-MUC1制剂显示出足够的免疫原性,并能诱导针对人类癌细胞表面天然MUC1的交叉反应抗体。总体而言,这些发现支持将非天然氨基酸作为设计基于MUC1的癌症疫苗候选物的策略。
整合非天然氨基酸以构建自佐剂疫苗
一类用于构建自佐剂疫苗的非天然氨基酸是CpG寡脱氧核苷酸(CpG ODNs)。CpG ODNs是“基于胞嘧啶-磷酸-鸟嘌呤(CpG)二核苷酸序列、通过非甲基化修饰的寡脱氧核苷酸”(Wang, 2024)。作为Toll样受体9(TLR9)激动剂,这类化合物可增强宿主对特定抗原的细胞与体液免疫应答,已被用于制备自佐剂人类疫苗。含CpG的疫苗中,一个关键案例是针对乙型肝炎病毒(HBV)的HEPLISAV-B®。此前的乙肝疫苗为铝佐剂疫苗,需在6个月内接种3剂,且5-10%的免疫功能正常个体无法获得长期血清保护(Shirota, 2013)。作为下一代疫苗,含CpG的HEPLISAV-B®对HBV的免疫应答更优。在III期临床试验中,与此前疫苗相比,该疫苗仅需更少接种次数即可产生更高的血清保护性抗体滴度。
非天然氨基酸在细菌疫苗中的应用
减毒活疫苗之所以强大,是因为它们能模拟自然感染,激发强烈且广泛的免疫应答。然而,平衡安全性与免疫原性颇具挑战——减毒不足可能导致毒力残留,而过度减毒则可能降低疫苗效力。
一种解决方案是利用非天然氨基酸营养缺陷特性,构建“自杀”型活疫苗候选株。该方法的核心是一种条件性自杀系统:细菌仅在获得自然界不存在的合成非天然氨基酸时才能存活。通过在抗毒素基因中插入终止密码子,并仅在非天然氨基酸存在时允许其通读,疫苗菌株在接种后会自然死亡,从而确保安全性(见图2)。
图2:当非天然氨基酸存在时,抗毒素基因被翻译,细菌菌株得以存活;反之,若无非天然氨基酸,抗毒素基因无法翻译,细菌无法生长。
该系统的关键优势包括:
· 快速简便:无需复杂基因组编辑,疫苗菌株可通过质粒转化构建;
· 可调节减毒:科学家可通过选择不同的毒素-抗毒素系统和非天然氨基酸配置,调整细菌存活时间及免疫原性;
· 环境安全:由于非天然氨基酸在自然界中不存在,疫苗菌株无法在受控条件外存活,降低了扩散风险。
在一项研究中(Pigula, 2024),科学家改造了必需的DNA复制蛋白DnaN(β滑动钳),使其仅在含非天然氨基酸对苄氧基-L-苯丙氨酸(BzF)时才能形成功能性二聚体。改造后的大肠杆菌菌株EV2.BzF.h5显示出极低的逃逸率,且仅在添加BzF时才能生长。
基于此,同一方法可应用于人类病原体铜绿假单胞菌——一种医院获得性感染的主要诱因,也是囊性纤维化患者的首要死因。随着抗生素耐药性上升,铜绿假单胞菌已成为疫苗开发的紧迫目标。大肠杆菌中依赖非天然氨基酸的活疫苗菌株的成功表明,这一策略可广泛应用(尤其是DnaN在多种细菌中高度保守)。
结语:非天然氨基酸重塑疫苗设计
非天然氨基酸通过增强抗原稳定性、提升免疫应答及改善安全性,正在重新定义疫苗设计。从自佐剂癌症疫苗到抗逃逸活细菌疫苗,非天然氨基酸为疫苗功能与持久性提供了精准控制。随着这一技术的发展,非天然氨基酸已被证明是开发更智能、更安全、更有效疫苗的核心要素。
敬请关注我们“超越20种天然氨基酸”系列的下一篇文章,我们将探讨非天然氨基酸如何推动分子诊断技术进步。
若您希望了解更多助力药物或诊断项目开发的资源,Biosynth在设计与优化多肽领域拥有丰富经验,可为您提供选择最佳非天然氨基酸候选物的专业指导。访问我们的官网,获取更多信息。